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的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高丽

    摘要文章从职前职业教育培训、继续职业教育培训、失业人员培训等几方面论述了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的来源情况,并总结了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来源的特点,意为我国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德国 职业教育培训 经费 来源

 

   德国的职教经费保障体系由公共财政和私营经济共同资助,是一个多元混合模式,包括五种资助成份:企业直接资助、企业外集资资助、混合经费资助、国家资助和个人资助,这几种模式在具体职业培训中提供资金的情况又各自不同。研究20世纪8O、9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中的经费情况,对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保障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一、职前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的来源

   德国职前培训实施的主要形式有:企业本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和学校的职业教育培训两种,其中企业本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是主体,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单个企业提供、企业资助、按部门开展、多个企业合作进行等,本文按照培训实施的主体分类论述德国职前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的来源。

   1.企业本位教育培训经费来源

   单个企业提供的教育培训经费来源“双元制”系统中的企业内培训通常由单个企业提供经费,因此企业自主决定是否提供职业培训或提供哪种职业培训、吸纳多少受训者、遵循哪种法定质量标准、将多少钱用于培训等。培训资金采取预支形式(pre—financ— ing),有三种方式可以收回这笔资金:企业赢利时,减免企业所得税;将培训经费纳入成本预算,就是将培训经费加到产品销售价格中,或将培训经费加到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中;在培训中或培训后,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收回。如果受训者承担的培训费用是间接的,在获得训练机会后,他将不再拿工资。另外,各级政府也直接或间接的承担一定的培训费用,如对现在及新增的培训岗位,各州通过全部或部分出资来减轻企业的培训经费负担。各州也因给企业免税,而失去部分税收,并以此形式来承担培训费用。由此可见,单个企业独立提供的经费实际上是一种混合经费,并非只由企业一方承担培训费用。

   企业内培训的直接资金,主要来自销售所得利息、租赁和红利,其次来自发行信用券和银行贷款,另外还有失业保险金(提供训练岗位和不提供训练岗位的企业雇主、雇员各付—半)。1994年创立的欧洲社会基金,为职业培训提供了一个更直接的资金来源,特殊赞助的培训项目可以从联邦劳动局获得补充经费,政府的税收和其他收费所得,也是一些特殊项目的直接经费来源之一。然而,使用税收所得受到“非挪用原则”的限制,这是为了防止有些企业把这笔款项用于其他开支,从而确保专款专用。非直接的资金来源采取减缓税收的形式,如为了公司的利益,减少或缓解其税收债务。

   企业资助的校内培训经费 建立和启动能够与大企业培训车间相媲美的校内车间,其直接的资金来源于企业,企业直接从销售收入中给校内车间拨款,或通过行会间接拨款;政府则采用直接或间接的税收方式,以奖金的形式发给校内培训车间;每个家庭也通过纳税直接或间接出资用于资助校内培训工厂。每个在岗的人都有义务交纳失业保险(个人付一半),再通过劳动局的社会保障系统付给学校。还有一些资金来源于特殊的欧洲社会基金促进计划,这些计划由工业部门和联邦劳动局联合出资。间接的资金来源采

取给企业免税的形式获得。

   大多数校内培训车间是由行会管理的,因此企业的经费投入是通过行会发放的。行会也通过特别征税获得经费,但必须以商业利润或预期的税收为前提,行会也会将获得的捐款用来为校内培训工厂提供资金,资助企业培训。

   部门培训经费 部门培训的直接经费来源于企业的销售所得、利息收入、租赁、红利、税收减免、信用券和贷款,另外还从总的毛工资中征得一定百分比的经费投入到部门训练基金中。还可以从联邦和州政府获得经费,有时从联邦劳动局和欧洲社会基金中获得一定经费以资助企业提供的合适的课程。间接的经费来源于免除税收,即税收减少或豁免,这激发了企业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合作培训经费 企业之间合作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中心企业加伙伴企业”是其中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以二个中心企业为核心,以它的名义签订培训合同,并最终对培训负责;伙伴企业只起补充作用,即一起参与组织各阶段的培训,并将受训者送到伙伴企业中进行某一阶段的培训。另一模式是“培训联盟”。即几个中小企业通过合作结成联盟,每个企业地位平等,单个企业可以独立提供培训岗位,并和受训者签订合同,也可以将受训者送到“培训联盟”中的其他企业接受某一阶段的培训。“委任培训”是第三种合作形式。一些中小企业和一个大企业(通常是地方企业)达成协议,每个企业都独立为受训者提供培训岗位,并与之签订合同,但中小企业也可以把受训者送到附近有培训车间的企业接受阶段培训或全程培训。第四种为“培训协会”,由单个企业联合建立一个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协会,以协会作为培训的提供者与受训者签订培训合同,协会委员会或秘书将受训者送到协会成员企业中接受某一阶段的培训。   

   合作培训的直接资金像其他由企业出资的培训形式一样。补充的资金来自联邦和州为促进合作培训提供的资金,以及联邦劳动局、欧洲社会基金提供的资金。间接的资金来源,仍然是通过税收减免获得的。合作培训根据各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受训者的实际需求,提供合适的培训项目。

   2.职业学校经费来源

   德国公立职业学校经费 在公立职业学校,校内和校外事务是分开管理的,因此导致了不同行政级别的政府对职业学校负有不同的责任。校内事务由州政府负责,包括教学监督、课程安排、学校机构配置、教师培训以及教师工资等。州政府也补贴市政府在学校建筑方面的费用。校外事务如建筑工作、校舍的维修、购置教学材料、提供非教学行政管理人员,这些都是市政府的工作。为职业学校提供的资金可以说是预支的,因为州和市政府是用私人和企业的税收为职业学校提供资金的,根据“公共资金不能挪作他用”这一原则,全部收入应用于全部支出,但经费的数目每年都必须重新评估,因此教育不得不在预算过程中和其他项目争夺经费。公立职业学校的经费只有少部分来自学费,而大部分来自州和市的税收,联邦政府仅仅保证生源对职业学校提供的资金。

   私立兼时制职业学校经费 私立兼时制学校也收到各种机构和个人的公共经费支持。合格的私立职业学校还定期收到经费补贴用来支出人事和材料费,津贴的数目是固定的,是以一定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并因学校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或按照实际所需经费的一定百分比支付;或以其他形式的经费支持;有些常规的资金支出,如建筑费用津贴(补贴),教师退休金补贴,支付有公务员身份的教学人员休假期间的工资、学费和交通费补贴等,这些资金主要由州政府提供,一少部分由市政府提供。津贴数量的多少依据公立学校相应的花费水准发放。公共经费在私立职业学校全部经费中所占的百分比由学校类型、地位的不同而不同,私立职业学校的经费数量没有统计数据,当私立学校作为公立学校的补充时,将会收到80%所需的费用;当其代替公立学校时,将收到90%的费用。剩下的20%或10%,分别从所属的私立机构(如教会、大的企业)和学生家长中收取。

   二、继续职业培训经费资金来源

   继续职业培训根据不同的培训目的可分为:由私营部门、公司内根据各自需求提供的企业内继续职业培训,也有法定的、公众提供的继续职业培训以及个人根据需要参加的继续职业教育与培训。由于目的不同,因此经费来源也有所差异。

   1.私营部门、公司内继续职业培训经费资金来源

   私人企业用于公司内继续培训的直接资金来源和外部资金来源没有可靠的数据(em-pirical data),企业只有用销售收入、利息收入、租赁收入为继续培训提供资金;目前直接的政府津贴是通过发行债券和贷款,还有从以前收入的提留中转过来的资金;另外,欧洲社会基金提供给联邦劳动局补充经费,再由联邦劳动局拨给提供培训的企业;为赢利的企业减税或免除税收债务,也可以间接地为公司内继续培训提供津贴。

   2.法定的、公众提供的继续职业培训经费来源   

   继续培训的公共资金是混合资金,私人、公司、欧洲社会基金均可资助继续培训,只有很少一部分继续培训的资金来自学费,大部分的资金直接来源于国家税收。继续培训的公共资金是预付资金,政府从个人和公共税收中,为企业培训提供资金。

   直接的经费来源是公共税收和雇主、雇员的失业保险金,雇主和雇员承担同等份额的保险金。另一项经费来源于联邦劳动局,当劳动局经费不足时,联邦政府会给予补助。有的资金还来自欧洲社会基金,从1994年到1999年,欧洲社会基金一直在协助联邦劳动部完成任务。另外为参与者间接的减税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公共资金。

   3.个人继续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费来源

   个人继续培训主要是为了职业升迁、技术更新和再培训。多是在不长时间内获得认可的资格证,如函授课程通常在工作以外的时间进行,个人自费学习,学习内容不一定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有关。

   为个人提供职业培训的经费来源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私人经费来源于个人收入,预支未来收入(债券、贷款),资产转移(存款或继承的);间接的经费来自参加培训的人员申请的税收减免。

   三、失业人员培训资金来源

   失业者技能培训项目的资金来源有直接与间接两种,但在实践中很少区分。主要的直接投入来自雇主和雇员承担同等份额的失业保险金,还有联邦政府的补助,州和地方政府的一些投入,以及其他机构的投入。失业人员自己也要出钱:可以是他们自己的收入,也可能是家庭中其他成员或伴侣的收入。如果不符合联邦劳动局规定的条件,参加者不得不既要承担间接的花费(如失去休闲时间),还要承担直接的费用(如交通费、学费、学习工具)。自1994年以来,欧洲社会基金也出资支持、帮助处于不利地位的失业者提高技能水平,包括残疾人,特别是妇女和返回工作岗位的母亲。因为这一项目是对联邦劳动局培训的补充,因此由联邦劳动局来实施。

   四、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来源的特点及其启示   

   1.经费来源的社会化。从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的来源可以看出,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经费来源的社会化特征非常明显,表现在其经费来源渠道广泛、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这些渠道:1)联邦政府补助;2)州、地方政府实质性投入;3)法律规定其他机构的投入;4)地方性资格培训投入;5)培训者自己或家庭、伴侣收入;6)欧洲社会基金;7)欧州社会基金与联邦劳动局联合出资;8)捐款;9)税收;10)雇主、雇员的失业保险金;11)其他收入。如此形式多样的来源渠道启示我们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经费如果单靠企业或完全依赖政府是难以实现的。把职业教育培训社会化,进而把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

   2.税收使用的“非挪用原则”确保了专款专用。德国完善的教育法规制度保证了专款专用,“非挪用原则”确定了税收中用于职业教育培训的资金百分之百的发挥作用,提高培训效率。这是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

   3.由于德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体是企业,因此企业的投入是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的主要来源。培训者个人直接支出较少。尽管我国目前缺乏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企业培训,但还是应该借鉴德国,积极倡导和鼓励企业投入,如果没有企业的最终参与和支持,不仅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经费困难重重,且职业教育和培训本身也难以成功。

   4.德国经费支付的形式多样化,可以直接先预支,然后再回收;也可以间接支付。这一点可供直接借鉴和使用。

   5.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的投入在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的来源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平等和社会公平,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我国在制定相应的法规措施时应该充分考虑。

  

参考文献:

    [1]胡永东.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模式。http://WWWpepcomcnjyyjindexhtm

    [ 2 ]StefanHummelsheimDieterTimmer mann.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报告.Pub-lished byCEDEFOPEuropean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Vocational Training Europel23GR57001THESSALONIKI(Pvlea)

    [3]王建初.英法德三国再就业培训战略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馆藏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返回顶部